【大瓦山】故乡·他乡——最后的刀客(二)

作者:管理员

发布时间:2025-01-10

浏览量:46

那天,杀猪匠李大丰没有等得及吃主人家的血旺汤,猪肉抬上案板就收拾起了家舍,鬃毛用苎麻扎成一团,像女孩的小揪揪,猪儿断气之前,它们曾在猪脖子上起起伏伏,顺贴或展怀。此刻缩在背篼底角,杀猪刀和刮子紧挨着它们,如果它们也有灵性,会不会害怕刀刃的寒气。一块三指宽的腿精肉还是主人家追出来放背篼里的,紧挨着鬃毛,追忆曾骨肉不离的生命。

李大丰杀猪的挺杖在踩得溜光的路缘石上敲击的声音,两里外家里的狗已听得清晰,翘着尾巴一路赶来。杀猪匠每次都要把切出的残渣废物带一点回来,待狗走近给它们做“接路”。村子离场镇远,赶集的人总会给老人孩子买点零嘴,老人耐得住,孩子禁不住,总要提前到半道等候,那零食就成了“接路”。杀猪匠走得急,脚却带点软,心里有事就忘了狗的接路,那狗摇一会儿尾巴停一会儿脚步,巴巴地望着杀猪匠。杀猪匠倒是没有糊涂,想了想,狠了狠心,停下来割了鸡蛋大一块腿精肉给大黄狗,大黄狗一口含进嘴里,口水都没来得及搅合,就落入了食道。又呜呜地过来贴着杀猪匠移动的草鞋,尾巴扑搭着杀猪匠裤管,差点没让杀猪匠崴了脚。杀猪匠杀了大半辈子猪,神情里却没存一点杀气,待人待物都是和和气气的,就是杀猪刀进喉的瞬间,他的心里也是柔软的,还会给猪儿念几句经文,包括往生咒和阿弥陀佛,还不忘给猪叮嘱几句,这辈子做猪还了债,下辈子别做猪了,最好投身菩萨或投身成人。被狗这样一挡,李大丰心里来了气,踢了大黄狗一脚,大黄狗猝不及防,瞬间的反应不是躲闪,而是露出白森森的獠牙,幸好狗性不愚钝,在落嘴的瞬间惊醒,杀猪匠是主人,又收住了嘴,收起尾巴仓惶着跳了几步,眼神才温顺了下来,落在杀猪匠身后几步的地方,低着头一路跟着顺回了家。

杀猪匠放下背篓,径直去了灶间,老太太正在给刚生产的儿媳妇做阴米子蛋,作为公公爹不方便问太多。好在老太太跟了他几十年,晓得他提前回家的用意。七斤半,头发盖到颈子了,耳垂有拇指粗,手竿紧得很……老太太描述着,李大丰的心和眉头一起柔软,斤头重好养活,头发长肾精实,耳垂大有福,手紧肝气足。仿佛看到孙子粉嘟嘟的身子,但他是断然不能进儿媳房间的,只有等三天到了,抱出来请他这个爷爷起名字才能见面。老太太也没问儿子怎么没一路回来,帮人做活路,不可能做一半就走,没这个规矩。

趁着热锅,老太太给杀猪匠也做了一碗阴米子蛋,杀猪匠这才记起只有早上出门时吃了一碗玉米饭。那阴米子好,一粒是一粒的饱满,儿媳妇刚上身,老太太硬是走了一天去场镇买回糯米,煮了裹油一点点阴干的,杀猪匠呼噜呼噜喝下,胡子上还黏了一些汤汁和蛋花,大半碗下去,才吃起了里面的鸡蛋,他省下一个蛋赶到老太太碗里。老太太没有吃一口阴米子也没有吃一口蛋花,只喝了一碗光汤。老太太端起碗往回赶,杀猪匠嗯了一声,老太太只好缩回去,停了一下用筷子把鸡蛋夹成两半,赶了半个给杀猪匠,杀猪匠不再说什么,吃了多出来的半个鸡蛋,走到门外裹了一根叶子烟,吧嗒着抽了起来。

村子的时间慢,一辈子做的差不多都是同样的事,村子的时间又很快,一年四季跟着庄稼走,一点都不能含糊,一天到晚总有说不清楚又看不见黑的活路。肉嘟嘟的孩子能下地走路,就跟着大人做着力所能及的活。每个人都没有刻意拜师学艺,木活泥工多多少少都会一些,落雨天编草鞋打背桶刳盆子,除了铁器活,锅碗瓢盆、背篼笼子都是自己弄,家家如此,方为平常。只有极其精细和背工的东西才请专门的匠人,家家男将生下来都是要会一两门手艺的,农村有句话“天干不误手艺人。”女孩子缝补衣物,挑花纳鞋底打毛线,也算得手艺活,嫁为人妇,扎个门栅编个篱笆也要会,手眼之法,都不难。

红白喜事毕竟不多,杀猪匠也只有十冬腊月才杀猪,其他时候跟着庄稼转,逢瓢泼大雨的时候就在家里打草鞋、刳家具、黏蜂桶,他养了几十桶蜂子在山上,放牛的时候去转转,等落雨的时候把那些蜂子跑了的空桶清回来,烧了蜂蜡一一填补,这些用了些年身的梧桐木被岁月从米黄色锤炼成深褐色,有不同年份蜂蜡涂抹的痕迹,每年也能为杀猪匠贡献几斤上等蜂蜜。蜂蜡不够的年份,新鲜的牛屎涂上去,蜜蜂爱钻得很。接下来的三天,杀猪匠都没有出去杀猪,他也没让儿子去,老太太晓得他是不愿意在孙子取名之前杀生。他不去,年猪还得杀,他支了侄儿子去,虽然主人家不太满意,到底也是理解的。

三日满了,老太太从裹着头巾的儿媳妇手里抱来肉嘟嘟的孙子,走到堂屋外,对杀猪匠欢喜恳请地说道:“他老爷,孙子三天了,起个名吧。”杀猪匠心里嘀咕了三天的名字并没有脱口而出,而是细细打量了孙子很久,细长的眼逢,俊朗的五官,睡得呼呼的,杀猪匠偷偷用力嗅了嗅孙子的奶腥气,那小子好像知道似的,在梦乡回馈了爷爷一个甜美的笑。“大名就叫记传,小名嘛,就喊小刀吧?”讲完了,老爷爷欣慰地舒了一口气,仿佛这样就能一锤定音似的决定家传手艺的走向。


金口河文化馆

地址:乐山市金口河区滨河路三段169

电话:028-64586645

邮箱:xjasickc/@126.com

访问量:389965

蜀ICP备17028841号  版权所有: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  技术支持: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