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传承 | 精雕细琢,匠心独运,传承千年的玉雕艺术

作者:管理员

发布时间:2024-01-12

浏览量:156

扬州玉雕,江苏省扬州市地方传统美术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
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。唐代的扬州玉器工艺达到新高峰,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镂雕和练条技艺。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,1840年后,扬州琢玉行业逐年衰弱。20世纪50年代,扬州玉器厂成立,扬州玉雕技艺重新得到传承。扬州玉雕将阴线刻、深浅浮雕、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,形成浑厚、圆润、儒雅、灵秀、精巧的特点,具有秀丽典雅、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。

历史渊源

扬州玉雕是中国玉雕的产地之一,历史悠久,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代。1979年在海安县(紧接扬州地区的东面)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一座,其中有四千多年前的玉器,这说明扬州一带在夏代就确已制作玉器。

汉代扬州的玉雕工艺,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,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解放后,扬州出土的汉代文物较多,从出土的玉器中,可知扬州玉雕到了汉代,由小件发展到中件,从一般的装饰品玉镯、玉环等发展至观赏品的玉蝶、玉璧。

到隋唐时,由于千里运河的开凿、通航,位于长江、运河交通点上的扬州,便成为国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,也是当时国际商船北上赴京必经之路。随着交通的发达,商业、手工业的发展,特种工艺玉雕更加繁盛。

唐天宝十二年(753年),鉴真和尚从扬州出发,东渡日本,带有画师、玉工,还带了玉器产品玉环水精手播四口、琅帽叠子八面,想见当时扬州琢玉之盛。

到明清两个时期,扬州玉雕从中小件发展到大件,从一些个体家庭生产发展到大小不等的手工业作坊。在雕琢艺术上极负盛名,产品别具一格。

到了清代中期,扬州玉雕发展到既能做精致的中小件,又能制作壮观的大件。

题材作品

扬州玉雕题材新颖,除以反映中国人民爱祖国、爱生活、爱劳动的传统题材外,还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新题材,如“劈山引水”“渔家乐”“满园春色”“大丰收”等,这些作品中充满了诗意豪情,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。

扬州玉雕素以大件著名,几乎每年都有大件作品问世,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骏近年创作的《大江东去》碧玉山,重达4吨,仅次于《大禹治水图》玉山,堪称当代之最。还有《人生如意》《乐鲤跳波》等大的摆件。

最新动态

二十四节气之“清明” | 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

2024-04-03

清明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春季的第五个节气。因为节令期间“气清景明、万物皆显”而得名。这个时节阳光明媚、草木萌动、百花盛开,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
物候现象

中国古代一些作品将清明分为三候:“一候桐始华;二候田鼠化为鴽;三候虹始见。”

一候桐始华

一候桐始华,清明来到,白桐花开,紫白相间的小花如铃铛般,清香怡人。

二候田鼠化为鴽

二候田鼠化为鴽,田鼠躲回洞穴,鸟儿出来活动。清明之日起,阳气渐盛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。

三候虹始见

清明时节,雨水增多,若云薄漏日,日穿雨影,则虹见。

农事农谚

清明时节,气温转暖,草木萌动,天气清澈明朗,万物欣欣向荣。北方旱作和江南早、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,人们纷纷挽起袖子,卷起裤管,下田抢晴播种早播。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,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。

清明农谚

春分后,清明前,满山杏花开不完。

清明后,谷雨前,又种高粱又种棉。

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

清明种瓜,船装车拉。

清明到,麦苗喝足又吃饱。

清明忙种麦,谷雨种大田。

清明雨渐增,天天好刮风。

清明喂个饱,瘦苗能转好。

清明谷雨紧相连,南坡北洼快种棉。

动态新闻

更多>>

金口河文化馆

地址:乐山市金口河区滨河路三段169

电话:028-64586645

邮箱:xjasickc/@126.com

访问量:335656

蜀ICP备17028841号  版权所有: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  技术支持:四川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